第586章 河里可不仅仅只有鱼和石头!-《大富贵人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好工厂,不好意思。怎么可能随便给你!

    还好,太福同志还是有点能力和水平的,不像老王全是骗人的把戏。1985年,沈太福在这家厂研制成功了双色液位计,并以其稳定和优异的性能获得原国家机电部原交通部原劳动部等8个部委发文推广应用。当年就使这家小厂扭亏为盈,获利47万元。

    1989年3月16日经北京新技术实验开发区批准,沈太福以30万元私人资本注册成立了集体性质的北京长城机电技术开发公司。戴红帽子做民营企业,这在当时无可厚非,很多公司都这么干,但长城公司的集体产权性质最后成为沈太福案致命的一环。

    还是那句话呀,要是股份和性质不清楚,就是个坑。

    红帽子有时候好戴,但是骑上老虎之后,想没一点伤轻松的下来,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只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好的。

    当然要说出事,出在根子上,还是太福同志自己作死呀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后“第一非法集资案”,以13.7亿元集资额而葬送了沈太福性命。尽管其身后的“无锡邓斌非法集资案”,融资额32亿元远高于沈太福,但影响力大大弱于沈太福。

    枪打出头鸟,人名只看第一,果不其然。

    如果放在后世看来,沈太福为“节能电机”而集资,无非是一桩很平常的“项目融资”。十几亿,甚至都有些提不上台面,毕竟后世跑路的平台,动不动就几十亿,几百亿,那叫一个热闹。

    很多时候,如果公司资金全看银行,是很危险的一件事。祸伏:银行贷款隐忧!

    1992年3月25日,沈太福的专利终于获得中国专利局批准,但此时的沈太福已是债台高筑,风声鹤唳,他急需制造新的利好信息以敲开银行的贷款大门。长城机电的员工夜以继日地准备各种文件,沈太福则把存在银行里的余款全取了出来,又东借西讨,筹集了16万元,于1992年5月2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部级鉴定会,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部级鉴定证书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