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建元风云-《汉时明月之夜未央》
第(2/3)页
御史大夫与丞相、太尉一起并称“三公”,地位相当于副丞相,有奏章、监察文武百官的职权。而郎中令掌宫廷侍卫,王臧在刘彻还是太子时,便担任了太子少傅,与刘彻关系一向亲近,如今出任郎中令在宫闱掌管皇帝宿卫,更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近臣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赵绾、王臧走马上任后,经过商讨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,在这些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“明堂”。
明堂是皇帝接受各封国国君朝觐的专用场所,据说上古时期,凡有德帝王在举行祀天、祭祖以及朝会诸侯等盛大典礼时,都要在明堂进行。赵绾王臧想通过建立明堂,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,宏扬儒家的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,对于此事,刘彻自然十分重视,经常在宣室殿和两位近臣一起讨论。
“两位爱卿的明堂方案可曾拟定?”刘彻兴致勃勃地问道。
王臧说道:“明堂之制已历春秋战国久废不启,如今陛下要重启明堂,下臣才疏学浅,还须得当世大儒执笔方可修订。”
“那两位爱卿可有人选?”刘彻问道。
赵绾、王臧对视一眼,齐声道:“臣等商议良久,举荐臣的老师申公当此大任!”
刘彻颔首笑道:“朕早闻令师之名,只是申公归隐已久,朕如何请得动他呢?”
赵绾道:“陛下若有此意,臣等愿意奔走,请老师助陛下大业!”
“若能请得动申公,那自然是好!”刘彻望着两位心腹臣子,眼中充满期待,“申公为当世大儒,若朕的明堂由他来制定法度,想必天下人皆是心服!”
“赵绾,王臧接旨!”刘彻当即便下口谕,“尔等带上朕手谕携重礼,无论如何都要请申公来京!”
“诺!”赵绾,王臧下跪应道,“臣等必定不负陛下所托!”
不久,赵绾王臧便携带重礼前往申公祖地鲁国,以国礼邀请申公来京。
申公时年已届八十,年老体衰,实在不愿意再长途跋涉走那么远的路,便婉言谢绝了两位弟子的邀请,但赵绾王臧不死心,一再苦苦劝说。
“老师,当今陛下雄才大略,轻黄老而重儒学,求才之心若渴,老师若能出山相助,必是利国利民之举呀!”
“老师,明堂之制经春秋战乱,久废不启,老师为当世大儒,若得老师重启明堂法度,当是襄世之举,必能流芳百世呀!”
“老师…”
架不住两位弟子的一再劝说,申公终于松了口,踌躇道:“待为师再想想…”
“老师,不用想了,你看门外的马车,便知陛下待老师之心了!”赵绾把申公扶到门外,指着那辆驷马安车,道:“老师你看,陛下特意用了驷马来接老师,老师你再看!”顺着赵绾手指的方向,申公看到那辆马车的车轮子也是与众不同,每个车轮都包裹了厚厚的蒲草,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轻车马在旅途中的颠簸,令坐马车的人安稳而舒适。
“老师,你看陛下思虑如此周全,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?”赵绾看着申公面露感激之意,不失时机的劝说道。
王臧在一旁又拿出刘彻赐予的精致玉璧和上好丝帛,呈上道:“老师请看!此玉璧晶莹润泽,通体无暇,为上好的和田玉,而此丝帛产自苏杭,细密亮泽,轻柔顺滑,陛下可是费了一番心思!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