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3章 多样温体仁-《汉骑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看样是要小心了,这些清流们无处不在,若是被对方抓住了把柄,恐怕我也成了第二个周延儒。”温体仁听了之后,心中一阵盘算,摸了摸怀里,那里有李信刚刚送来的钥匙,最后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。要不想被对方抓住把柄,首先就是不能贪污。看来李信送来的这笔银只能是作罢了。

    “臣温体仁觐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    不知不觉中,温体仁在王顺来到了西暖阁外,温体仁恭恭敬敬的行礼。

    “先生不必多礼。”对温体仁还是很信任的。不得不说,温体仁也是一个奇迹,在史书上,崇祯皇帝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,在他当皇帝期间,内阁大臣换的是最勤快的,而首辅大臣更是如此,很少能做的长的,可是温体仁这个家伙不一样,在这种情况下,居然做了将近八年的辅政大臣,知道崇祯十年的时候,才被东林党人找了一个错处,将他赶下台来,否则的话,他的辅政大臣的时间恐怕还要做的更长一点。

    “谢皇上。”温体仁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恭敬,这让上面的崇祯皇帝看见了点了点头。温体仁与周延儒不一样,周延儒做了首辅大臣之后,在崇祯面前虽然一如既往的恭敬,但是周延儒相貌不凡,看上去风流倜傥,崇祯皇帝总感觉在里面少了点什么。但是看见了温体仁,才知道,温体仁的恭敬是从心里面来的,而周延儒的恭敬还带有人的一种清高,一丝傲骨在里面。

    “先生请看,这是李信派人送上来的,说准备在草原上推行汉人儒家教化,只是手上的读书人少了,想请朝廷支援一批读书人,还有一个就是,他说草原大,他手下的官少,想请朝廷派遣官前去治理。”崇祯皇帝面色好了许多,就从一边取了一奏折来,让王承恩递给温体仁。却不知道温体仁早在宫门口,就知道了这个消息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样,温体仁还是恭恭敬敬的将奏章接了过来,仔细的看了起来,虽然以前得了消息,但是实际情况,却没有现实中的那样详细。温体仁看过李信无数次奏章,但是这一次,却是哑然失笑,因为这上面的奏章写的为直白,根本就不像是一个读书人写出来的。

    “听传来的消息称,这奏章是李信亲笔所书。”崇祯皇帝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来,罕见的摇摇头,都说李信是一个读书人,这字写倒是可以,可是这章却是不行,根本就不像是一个读书人的模样。

    “倒是一个粗鄙之人。”温体仁接过话来,说道。只是他的脑海里却是瞬间转过了无数个念头。李信在奏章里所说的内容与自己听到的是一样,唯一的区别就是言辞要恳切的多,而且详细的多,顺带将草原上的情况都说了一遍。呈现在温体仁面前的是一片荒凉,一个即将崩溃的统治。可是这是真的吗?温体仁不相信这一切,可是不管真的假的,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了。

    “皇上,微臣以为这官可以派遣,但是读书人却是不行。”温体仁思了片刻方说道。

    “哦?这是为什么?”崇祯皇帝顿时有些好奇了。按照他的想法,无论是官也好,或者是读书人也好,都不能派出,就算是要派出的话,也只能是让那些读书人前往,毕竟这些官们对治理天下或者地方有着丰富的经验,让这些人去了李信那里,那就很快就能帮助李信恢复实力,消化从那里获得的土地人口。而读书人一群经验不足之人,自然是不用担心了。

    “皇上,能中科举,为皇上的臣,都是读书人中的精英,这样的人对皇上,对朝廷为忠心,无论李信花多少银,这些人都是不会投靠李信。”温体仁看法与崇祯截然相反,只听他拱手说道:“而那民间的读书人却是不同,这些人当中,有的人参加过数次科举,对朝廷难免有抱怨之意,而李信那里缺少的就是人,让这样的人去了李信那里,李信肯定会加以重用,皇上,东虏的范程、宁完我等逆贼就是其中的代表。所以臣认为,让这些读书人前去草原,那就是为李信所用。必定会壮大李信的力量,微臣以为,这不可取。”

    “这?”崇祯皇帝没想到自己的建议遭到了温体仁的反对,而且似乎温体仁的建议也有几分道理。这个范程、宁完我等人都是读书人,可是却投靠了建奴,相反官中却是没见几个投靠的。

    “皇上,不管征北侯是不是忠于中原,朝廷都不能掉以轻心。”温体仁正色道。

    “哦。”崇祯皇帝听了之后一阵惊讶,他记得以前温体仁总是说李信的好话,什么时候,开始建议让自己提防着李信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