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还是因为大明日报才开始创办,还没有太大的名气,且宣传使司人手不够多,外加经验不够,印刷出来的报纸数量有限的缘故。 不然,卖出去的报纸份额将会更多。 罗贯中激动的来回踱步,并加急安排人手,增加发行量。 接下来的七天,都要售卖这一期的大明日报。 不仅仅要在京师售卖,还会运到苏州,以及江北等地售卖。 如今大明日报,虽冠以日报之名,可实际上因为是才开始创办,基本上是六到七天才发行一期。 而罗贯中之所以如此激动,不仅仅是因为他写的这文章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,更为重要是,这报纸后面,可是有一个专门的版面来刊印自己老师的水浒传! 这下子,自己老师的水浒传,得能被多少人看到啊! 自己超额完成了老师对自己的嘱托! 这宣传使做的真值! 这个职位真适合自己。 大明日报可谓是一炮而红。 不说别的,仅仅只看这报纸的销售量就能知道,这一次朱元璋的这个举动,在大明引起了多大的轰动。 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子,乃至于不少官员都在讨论这件事。 有人皱眉,觉得皇帝太不体面了,为了这点钱财,竟公然行借钱之举。 也有人感动于皇帝拳拳爱民之心,为了不影响正事,竟不顾面子,以帝王之尊借钱。 也有官员暗自警醒,看来皇帝在以民为本上,是要动真格的了,今后再做事,需要注意了,要努力的往这方面去靠。 也有不少人觉得皇帝此举,未免有沽名钓誉之嫌。 故意趁机做出这等事情,让人大加宣传,从而好给他自己邀名…… …… “父皇,这……是否有些不太妥当? 此等事情刊登在报纸之上,广而告之,必然会让人议论纷纷。 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人,说些不好的言语……” 武英殿内,太子朱标斟酌着言辞,说着他在这件事情的意见。 “标儿,这没有什么不好的。” 朱元璋伸手给朱标拉了一张椅子,示意朱标坐下说话。 “这等善政,是不惧拿出来说的。 咱现在算是明白了,只会干好事,弄善政是不行的,还得会宣传。 要把国家做出来的善政,给宣传出来,让更多的人知道。 这样,那些惯会说些怪话,会歪曲朝廷政令,并以此来误导众人的人,声音就会小上很多,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。 咱们以民为本的决心,也不用遮遮掩掩,必须要旗帜鲜明给打出来,并付诸一些行动。 如此,将会影响更多的人,让他们朝着这件事上靠拢。 也尽可能的让百姓们知道,官府,至少咱这个皇帝,是真的想要他们过的好,也会为之努力,让他们过的好。 不要怕别人议论。 让那些狗东西们去说咱们这也不行,那也不还行吧! 咱们与咱们大明众多的仁人志士,众多百姓们不屈不挠的努力,必将稳步的达到咱们的目的!” 朱标看着自己父皇,显得有些怔愣。 一股无法言说的东西,自心间瞬间涌起,并冲向了四肢百骸。 心中的那些着急与一些不安,顾虑等诸多的情绪,瞬间荡然无存! 父皇总是这样,认准的事情就能一往无前,和父皇相比,自己差太远了。 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需要和父皇学! 同时,也觉得现在的父皇,和今年之前的父皇有了不少的不同。 以往父皇就让人敬佩,如今的父皇更加让人敬佩,或者说是崇敬。 总是在不经意间,就展现出令人心折,又极其鼓舞人心,让人坚定信心,一往无前的信念! …… 天界寺内,自从见了皇帝之后,回来就把自己关进禅房闭关的道衍,在看了大明日报之后,在原地怔愣了好一阵儿。 随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,就出关了,求见皇帝。 比一月之期,足足提前了二十一天! 对于何去何从,他心中已经有了决断…… …… “你真要这般做?” 武英殿内,朱元璋望着道衍询问,带着满心的意外。 话说,按照他之前所想,他这边又是说出藩王外封制度,又是把屠龙术这些都给说了出来。 早就将道衍给整的道心破碎,把道衍的那些执念给消除了才对。 那日道衍说,要回去好好的想一想,还说一个月为期限。 他这边其实早就在心里认定了,道衍回去想也是白想,肯定还会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开始当官,为大明做事。 可哪能想到,事情居然出现了一个天大的意外。 道衍这家伙,居然做出来了一个,朱元璋在此之前,从未想过的选择! 他要前去南越,给那里的统治者出力做事。 “陛下,小僧所言为真,这是小僧深思熟虑之后,做出来的决定。 小僧承蒙陛下错爱,高看小僧一眼,想要小僧为官,给我大明出一份力,而小僧也有敬服陛下雄才大略,以民为本。 也想要为我大明出一份力。 但小僧能力终究有限。 陛下兵强马壮,猛将如云,谋士如雨,大将军等几个国公,还有众多侯爷都是极其能打之人。 文臣中,诚意伯,当今宰相这些人都是能做事的。 更兼陛下您圣文神武,掌控全局,大明今后必然走向辉煌。 小僧留在陛下身边固然可以做些事,但说实话,这些事没有小僧也一样能做成。 小僧能发挥出来的作用有限。 既如此,小僧不如离开我大明,前往南越那边,为我大明谋取南越,今后争取将南越交与陛下手中。 如此,也算不负陛下厚爱,不负胸中所学,更不负陛下说与小僧听的屠龙术。” 道衍此时,依旧是出家人打扮,又恢复了僧人的慈眉善目。 但说出来的话,却和佛家没有什么关系。 心有猛虎,细嗅蔷薇。 朱元璋心中不由跳出这两句话。 “你怎么知道咱要取南越?” 朱元璋望着道衍询问,面上露出一些似笑非笑的神情。 道衍不卑不亢:“如今元朝残存势力虽还在,但不论是偏居西南一隅的梁王,还是占据东北的纳哈出,亦或者是躲在草原深处苟延残喘的北元王庭,都不过是断脊之犬,难成气候。 今后被陛下荡平,乃必然之事。 陛下非是常人,有包藏宇宙之机,如今成就虽已惊人,却不会就此自满,停步不前。 南越那里,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之地,只不过宋朝软弱不堪,抛弃祖宗基业。 陛下既复中原,又收幽云,那南面的南越又岂能置之不理? 南越那边,山高路远林密,烟瘴丛生,道路崎岖,又潮湿闷热,我大明将士日后若是攻伐,最大的敌人便是这些。 小僧没有什么太擅长的事,便想着到那边试一试。 若是成功,也可减少将士伤亡,也算是积些功德,终究不算埋没了所学。” “哈哈哈……” 听完道衍所说的话,朱元璋开怀大笑,起身走到道衍身边,伸手握住道衍双手。 收住笑声,郑重道:“大明有大师这般人物,何其有幸! 南越之事,就交与大师了,且看大师施为!” 道衍对着朱元璋郑重一礼:“大明有陛下,才是真正的幸事。 小僧在南越,看天下事陛下如何施为!” 说罢这话,朱元璋和道衍相互对视一眼,片刻后都哈哈笑了起来。 一时间,风起云涌,似有龙吟虎啸之声! 第(2/3)页